桥梁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常见病害处理作业指导书.doc

附件详情

1、断桩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,中间被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。 1.1造成原因: 1.1.1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,混凝土被泥浆稀释,使水灰比增大,造成混凝土不凝固,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底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; 1.1.2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,泥浆浸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,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;
1.1.3由于在浇注混凝土时,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,露出混凝土面,或因停电、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,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,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。
1.2防治措施:
1.2.1成孔后,必须认真清孔,清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,清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,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。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,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。
1.2.2混凝土浇注过程中,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,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,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,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,坍落度应满足灌注要求。
1.2.3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,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,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。
1.2.4灌注混凝土应从导管内灌入,要求灌注过程连续、快速,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,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、停水。
1.2.5确保导管的密封性,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,切勿起拔过多。
1.3处理措施:
1.3.1浇注时间不长,混凝土数量不大时,将孔内混凝土及泥石全部清除,重新灌注;
1.3.2在距离地面较浅时(小于15m),可以用完整钢(钢筋混凝土)护筒的办法,抽干泥浆,凿出新混凝土面,再按照无水混凝土浇注至设计标高。对于钢护筒可以边浇边拔护筒;
1.3.3在距离地面较深时,应分析原因,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计划要重做的桩,要立即拔出钢筋笼子,提出导管,重新钻孔,按新孔进行混凝土浇注;
1.3.4于浇注完成后才发现的断桩,要采取补桩的方案。方案要经过计算,并上报有关部门批准,一般采用扁担桩、压浆补强等办法来处理。

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帮助中心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
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,仅供学习和参考,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,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