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广铁路某隧道进口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.doc,平面布置图

附件详情

  • 1、编制依据、范围及原则
  • 1.1编制依据
  • 1.2编制范围
  • 1.3编制原则
  • 2、项目概要
  • 2.1工程简介
  • 2.2地形地貌、水文地质及地震动参数
  • 2.3主要技术标准
  • 2.4主要工程数量
  • 3、总体施工部署
  • 3.1施工组织机构图
  • 3.2施工总平面规划
  • 3.3总体施工方案
  • 3.4总体施工安排
  • 3.5内业资料
  • 4、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
  • 4.1进度计划指标
  • 4.2工期目标及进度计划
  • 4.3施工任务划分及队伍安排
  • 4.4机械设备配备
  • 5、隧道工程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5.1洞口段施工
  • 5.2隧道洞身开挖
  • 5.3正洞洞身开挖钻爆设计
  • 5.4出渣及进料运输
  • 5.5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的施工方法
  • 5.6 F1断层的施工方法
  • 6、初期支护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6.1超前小导管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6.2砂浆锚杆和中空锚杆注浆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6.3钢筋网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6.4型钢(格栅)钢架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6.5湿喷砼施工方法
  • 7、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7.1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法
  • 7.2隧道防排水施工工艺及说明
  • 8、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
  • 8.1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方法
  • 8.2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工艺
  • 9、隧道各种预留洞及预埋件施工
  • 10、隧道施工通风与降尘
  • 10.1通风措施
  • 10.2防尘措施
  • 11、洞内管线布置
  • 11.1洞内管线布置原则
  • 11.2洞内管线布置
  • 12、地质超前预测与预报
  • 12.1地质超前预测与预报的目的
  • 12.2预测与预报的工作内容
  • 12.3预测与预报方法
  • 12.4超前地质预报的措施及手段
  • 13、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及 测量
  • 13.1监控量测内容、方法和仪器
  • 13.2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
  • 13.3周边位移
  • 13.4拱顶下沉
  • 13.5地表下沉
  • 13.6选测项目
  • 13.7量测频率与结束标准
  • 13.8量测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反馈
  • 13.9监控量测管理
  • 13.10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管理
  • 14、工程试验方案
  • 14.1试验机构
  • 14.2工作职责范围
  • 14.3试验机构人员配备
  • 14.4测试项目及频率
  • 15、雨季和夏季施工安排
  • 15.1雨季和夏季施工安排
  • 15.2雨季季节施工措施
  • 15.3防洪保证措施
  • 16、质量目标和质量保证体系
  • 16.1质量目标
  • 16.2质量保证体系
  • 16.3质量保证措施
  • 16.4半成品及成品保证措施
  • 16.5工期保证措施
  • 17、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体系
  • 17.1安全目标
  • 17.2安全保证体系
  • 18、施工环保、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及措施
  • 18.1施工环保、水土保持目标
  • 18.2施工环保、水土保持管理体系
  • 18.3施工环保、水土保持措施
  • 19、职业健康安全保障
  • 19.1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目标
  • 19.2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
  • 20、文明施工措施
  • 20.1文明施工目标
  • 20.2文明施工保证体系
  • 21、标准化管理、信息管理及少数民族地区施工管理措施
  • 21.1标准化施工管理措施
  • 21.2信息化施工管理措施
  • 21.3少数民族地区施工管理措施
  • 22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
  • 22.1使用范围
  • 22.2事故分类
  • 22.3组织机构
  • 22.4各应急小组职责
  • 22.5应急反应能力
  • 22.6预案的培训、演习与管理
  • 22.7编制的法律依据
  • 附 件:
  • xxx隧道进口 平面布置图 xxx隧道劳动力使用计划表
  • xxx隧道炮眼布置图 xxx隧道主要机械使用计划表
  • xxx隧道施工进度垂直图 xxx隧道施工横道图
  • xxx隧道进口进度网络图 xxx隧道衬砌台车受力分析
  • xxx隧道进度计划表

附件详情

2、项目概要 2.1 工程简介 2.1.1xxx隧道进口位于xx省xx县xx镇xx村,出口位于xxx村附近。隧道进口里程为DK688+344、出口里程为DK693+590,长5246m。xxx隧道位于剥蚀丘陵区,自然坡度约20~35°,隧道区内最高点位于DK691+950右侧的梨公顶,最高峰海拔474.5m,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附近的溪沟底部,海拔为54.2m,相对高差20~240m,地形起伏较大,坡面植被发育,多长有青竹、松树、杂草及灌木丛生。隧道沿线无居民,但进出口地段附近及DK689+660冲沟内有百姓居住。 2.1.2隧道洞门形式: 进口里程为DK688+344,洞门采用双侧挡墙式洞门,出口里程为DK693+590,洞门采用双侧挡墙式洞门。


相关下载
全部评论
评论网友评论仅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,不得发布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!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帮助中心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
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,仅供学习和参考,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,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