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铁明挖区间基坑开挖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(中铁).doc剖面图

附件详情

  • 1.编制说明、依据及编制原则 1
  • 1.1编制说明 1
  • 1.2编制依据 1
  • 1.3编制原则 2
  • 2.项目概要 2
  • 2.1工程简介 2
  • 2.2工程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 5
  • 2.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6
  • 2.3.1工程地质 6
  • 2.3.2水文地质 7
  • 2.4管线现状
  • 2.5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7
  • 2.6地震效应
  • 2.7围护建筑设计结构形式 3
  • 3.施工总体部署 8
  • 3.1组织管理体系
  • 3.2施工 进度计划 8
  • 3.3人员、机械设备配置 9
  • 3.3.1人员配置 9
  • 3.3.2机械设备配置 9
  • 3.4基坑开挖 11
  • 4.降水与排水方案 12
  • 4.1降水设计 12
  • 4.2工艺流程及要点 12
  • 4.2.1工艺流程 12
  • 4.2.2降水要点 13
  • 4.2.3施工技术措施 16
  • 4.2.4基坑内的降水施工 16
  • 4.2.5降水井的封堵 17
  • 4.2.6降水管理 17
  • 4.3土方开挖施工 18
  • 4.3.1土方开挖原则 18
  • 4.3.2基坑土方分段 19
  • 4.3.3基坑土方分层 19
  • 4.3.4 挖土工艺 20
  • 4.3.5土方开挖技术要求 22
  • 4.4混凝土支撑施工 23
  • 4.4.1 混凝土支撑施工测量 23
  • 4.4.2 混凝土支撑模板 23
  • 4.4.3 混凝土支撑钢筋施工 23
  • 4.4.4 混凝土支撑混凝土 23
  • 4.5钢支撑架设与拆除 24
  • 4.5.1钢支撑设计要求 24
  • 4.5.2钢支撑安装 24
  • 4.5.3支撑拆除 30
  • 4.5.4安全技术措施 31
  • 4.5.5钢支撑质量保证措施 32
  • 5.监控量测 33
  • 5.1 监测目的 33
  • 5.2 监测基本原则 34
  • 5.2.1系统性原则 34
  • 5.2.2可靠性原则 34
  • 5.2.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 34
  • 5.2.4关键部位优先、兼顾全面的原则 34
  • 5.2.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35
  • 5.2.6经济合理原则 35
  • 5.3 监测组织与流程 35
  • 5.3.1监测人员安排 35
  • 5.3.2监测组主要职责 36
  • 5.4 监测仪器 37
  • 5.4.1监测仪器设备安排 37
  • 5.5 监测项目及布点原则 39
  • 5.5.1基坑监测项目 39
  • 5.5.2测点布设原则 40
  • 5.5.3测点布置 41
  • 5.6 监测警戒值及四级预警 42
  • 5.6.1监测警戒值 42
  • 5.6.2四级预警 43
  • 5.7 各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46
  • 5.7.1基点的观测 46
  • 5.7.2沉降点的观测 46
  • 5.7.3水平位移监测 48
  • 5.7.4桩体变形监测 50
  • 5.7.5支撑轴力监测 52
  • 5.7.6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53
  • 5.7.7地下水位监测 55
  • 5.7.8土压力监测 56
  • 5.7.9钢筋应力监测 57
  • 5.8 监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57
  • 5.8.1量测数据散点图和曲线 57
  • 5.8.2沉降与水平位移数据分析 58
  • 5.8.3施工安全性判别 58
  • 5.9监测工作管理 59
  • 5.9.1监测数据管理 59
  • 5.9.2监测数据反馈 59
  • 5.9.3监测报表的内容和送达对象 60
  • 5.9.4监测组织管理 61
  • 5.9.5监控量测组织机构与岗位职责 62
  • 5.10信息反馈 63
  • 5.11监测工作保障措施 64
  • 5.11.1监测质量保障措施 64
  • 5.11.2基准点(监测点)保护措施 65
  • 5.11.3计划保障措施 65
  • 5.11.4安全文明保障措施 65
  • 5.12现场安全巡视 66
  • 5.12.1现场安全巡视的目的 66
  • 5.12.2现场安全巡视对象及范围 67
  • 5.12.3现场安全巡视内容 68
  • 5.12.4现场安全巡视频率及周期 69
  • 5.13应急预案 69
  • 6.工期保证措施 70
  • 7.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70
  • 7.1质量保证体系 70
  • 7.2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72
  • 7.2.1保证质量的组织措施 72
  • 7.3 保证质量的管理措施 73
  • 7.3.1加强质量教育 73
  • 7.3.2加强技术培训 73
  • 7.3.3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流程 73
  • 7.3.4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 74
  • 7.3.5建立质量情报信息网络 74
  • 7.3.6强化企业质量自控能力 74
  • 7.4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74
  • 7.4.1深井降水质量保证措施 75
  • 7.4.2基坑开挖及支撑质量保证措施 75
  • 8.安全生产、文明施工 78
  • 8.1安全保证措施 78
  • 8.2降水井施工 81
  • 8.3基坑开挖、支撑 81
  • 8.3.1在基坑开挖阶段 81
  • 8.3.2钢支撑施工 82
  • 8.3.3周边管线的保护 82
  • 8.3.4保洁工作 82
  • 9.环境保护措施 83
  • 9.1.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体系 83
  • 9.2.制定防止和减轻水流、大气污染措施 85
  • 9.3.控制扬尘及废气 85
  • 9.4.防止噪声污染 85
  • 10.应急预案 85
  • 10.1组织措施 86
  • 10.1.1应急预防措施 86
  • 10.1.2组织措施 87
  • 10.2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 87
  • 10.2.1 应急预案的基本方针 87
  • 10.2.2 组织领导系统 88
  • 10.2.3 应急资源 88
  • 10.2.4 应急响应 88
  • 10.3人员及设备配置 90
  • 10.3.1人员配置 90
  • 10.3.2 应急物资及设备配置 91
  • 10.4危险源分析及对策 92
  • 10.5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96
  • 10.5.1 救援器材、设备、车辆等落实 96
  • 10.5.2 医疗救护部门 96
  • 10.5.3 抢险保证 96
  • 10.6可能发生的应急救援措施 97
  • 10.6.1咬合桩接缝防渗漏措施 97
  • 10.6.2开挖过程中防意外措施 97
  • 10.6.3纵坡防失稳措施 98
  • 10.6.4基底隆起、突涌应急措施 98
  • 10.6.5周边环境保护应急措施 99
  • 11.附图 100

附件详情

2.1工程简介 本区间线路全长754.333m,其中600m采用明挖法施工。主体结构为单层双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,基坑支护采用土钉支护、钻孔桩桩+内支撑、桩+锚索三种支护型式。本段明挖区间基坑深度为10~17m………… 3.4基坑开挖 (3)基坑开挖施工顺序如下:三通一平→交通疏解→加密地质钻孔探明溶洞规模及数量并进行充填→钻孔灌注桩施工→旋喷桩及降水井施工→冠梁以上土体开挖→冠梁、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(待第一道支撑达到设计强度)→基坑内降水→从上至下逐层开挖基坑至各支撑底………… 4.降水与排水方案
基坑内管井降水管径采用Φ700,每20m设置一个降水井点,基坑降水深度控制在基坑底1m以下。基坑内外均设置适量的水位观测井,以便控制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及监测 基坑降水 对坑外水位的影响…………
4.3土方开挖施工
(3)基坑开挖应遵守分层、分段、分块、对称、平衡、限时的原则,应按照先撑后挖、限时支撑、分层开挖、严禁超挖的方法确定开挖顺序,应减小基坑无支撑暴露的时间和空间。混凝土撑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…………
共110页

支撑剖面图

标准段支撑剖面图

盾构井端头部位土方开挖顺序示意图

留土护壁开挖示意图

钢支撑结构示意图

钢支撑结构图

基准点埋设示意图

地面沉降点安装示意图

监测点布设规格
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帮助中心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
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,仅供学习和参考,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,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。